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涉外學院評價

中南林涉外學子前來報道!

微信號:MeetyXiao
添加微信好友, 獲取更多信息
復制微信號

我是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涉外學院一名大三學生,即將步入大四,接下來我將從學校資質、學校環境、住宿條件、食堂飯菜這四個方面客觀評價我生活了三年的學校。

1.學校資質: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涉外學院是一所位于湖南省長沙市望城區丁字鎮街道的民辦本科院校,之前屬于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的附屬獨立院校。我是2019年進入該校就讀的,在2019年該校屬于湖南省本科三批類院校,由于2021年新高考改革,學校要求轉設,要脫離本部,目前該校并入本科類批次,屬于本科二批類。師資方面還是挺OK的,有一部分老師是本部來的老師,每個二級學院都有兩三個教授級別的老師,上課認真聽還是能收獲到很多東西的!

諾貝爾獎獲得者馬斯金教授來我校交流

2.學校環境:一句話來概括——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學校官網面積是2750畝,但是學校還有很大一部分沒有開發,都是山和荒地。學校一共有五棟教學樓,分為一二三四教以及傳藝樓(藝術類專業學生上課的地方),一個學術氛圍較濃厚的圖書館,五樓是考研自習室;一個體育館,里面有健身房,但是是收費的;以及未開發完全的商業樓,只有兩層,并且每次新學期開學就會有商鋪換走。學校宿舍樓一共有20棟,其中19棟和20棟是去年新裝修的宿舍。周邊也有很多餐飲店,適合同學聚會。往前走大概十多分鐘的樣子有個商業廣場,有很多店,也可以喝到正宗的長沙品牌茶顏悅色。

學校教學樓

體育館

學校去年的迎新儀式

學校恢弘大氣的圖書館

3.住宿條件:宿舍分為四人寢和六人寢,2020級之后的全部改為六人寢了,會略顯擁擠。宿舍里有獨立衛生間和空調,2020級之前的宿舍可以在寢室里自己裝洗衣機,但是現在不準私自裝洗衣機了,每個宿舍樓一樓有三個公共洗衣機,但是建議不要洗貼身衣物哦。宿舍樓每層有臺飲水機,很方便的。電費是每個宿舍自己交,水費的話是冷水不要錢,熱水需到食堂負一樓熱水卡充值處充值,金額由你自己決定。

寬敞的四人寢

新開的六人寢

4.食堂飯菜:學校一共有3個食堂,分為一二三樓食堂。一食堂多為包子鋪和粉店,還是挺有長沙特色的。二樓菜品比較豐富,有鹵肉飯、永州魚粉、麻辣香鍋、木桶飯以及獨具特色的石鍋拌飯等等,并且二樓也被稱為網紅食堂,氛圍絕絕子!二樓比較適合能吃辣的湖南人。三樓是去年新開的食堂,有一個小型的生活超市,菜品的種類也是很豐富的,比如隆興燒鴨飯、牛肉飯等等,但是三樓飯菜都偏于清淡,不過重點是三樓的飯菜衛生比一二樓都好哦!如果不想吃食堂里的話也可以選擇去商業樓,餐飲店也很多,大多是蒸菜和粉店。黃蜀狼雞公煲每到飯點是人最多的時候,很麻很辣很爽口,這里也有來自林科大本部的螺鼎記螺螄粉,真的是獨具特色,建議大家吃完去洗個頭。曹氏鹵味也深受大家喜愛,很多已經畢業的學長學長也饞這口,可以選擇真空包裝郵寄到家。當然啦,商業樓也有很多奶茶店啦~比如一點點、茶百道、書亦燒仙草等等,可供大家選擇的美食真的很多,學校在這方面還是很好的。

PS:如果大家想要在課余時間賺點零花錢的話,可以選擇在食堂或者商業樓 *** ,可以送外賣也可以在店里當服務員,很多店都會包吃的。這樣大家還能攢下不少錢哦~

二樓網紅食堂

超好吃的石鍋拌飯

學校商業樓

總的來說,學校還是挺不錯的,雖然學校是個民辦本科,但是還是需要自己在大學四年多多努力,每年在我們學校考上研究生的人也不少,希望這篇回答能對你有所幫助,謝謝!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的林學怎樣?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中南林業大學林業資質的林學還是不錯的中南林業大學林業資質,學成之后中南林業大學林業資質,就業比較容易中南林業大學林業資質,就業率也高。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and Technology),簡稱“中南林科大”(CSUFT),坐落于湖南省長沙市,是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與湖南省人民 *** 共建的省部共建大學、省屬重點大學、湖南省“雙一流”建設項目高校。

院系專業

2015年新增兩個本科專業(新能源科學與工程、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新增專業自2015年起開始招生。

截至2017年9月,該校本科專業增至79個,涵蓋理、工、農、文、經、法、管、教、藝等九大學科門類。

以上內容參考 百度百科-中南林業科技大學

中國林業大學的中南林業科技大學

學校前身為中央大學(創建于1902年)森林系和金陵大學(創建于1888年)森林系,1952年合并組建的南京林學院,是當時全國僅有的三所高等林業院校之一。

1955年華中農學院林學系(武漢大學、南昌大學和湖北農學院森林系合并組成)并入,1972年更名為南京林產工業學院,1983年恢復南京林學院名稱,1985年更名為南京林業大學。學校設有21個研究所、中心,擁有19個江蘇省或國家林業局設立的研究開發機構、重點開放實驗室和工程中心。改革開放以來,學校每年開展課題研究400多項,共承擔各類科研開發項目2000余項,其中包括“973”、“863”在內的國家攻關和部省重點項目600余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50項。 西南林業大學,簡稱“西林”,坐落于春城--云南省會昆明市,是一所以林學學科為主,生物環境類學科為特色,農、理、工、文、法、管、教等學科交叉發展的省部共建高校,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高校,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高校。

學校起始于1939年云南大學森林系,歷經昆明農林學院、云南林業學院、云南林學院、西南林學院,西南林業大學。于1978年獨立建校,原屬林業部直屬院校,1983年更名為西南林學院,為原林業部直屬的六所區域性林業高等院校之一;2000年調整為“省部共建、以省為主管理”的高等學校,2010年更名為西南林業大學。

據教育部發布的2012年全國高校學科評估結果顯示(該校博士授權前):學校的林學并列全國第5位、林業工程位居全國第5位,風景園林學(博士授權前)并列全國第6位。

據學校2014年9月官網顯示,學校占地總計1800余畝,其中校園占地1204.1畝,教學實驗林場693余畝,校舍建筑面積45萬平方米;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1.23億元;學校下設18個教學單位,本科專業及方向72個;校園為“全國綠化先進集體”、“全國綠化模范單位”。 學校起源于1939年云南大學森林系。

1958年8月,農學系與林學系從云南大學分出,成立昆明農林學院,校址在昆明北郊黑龍潭。歷經幾次分合,以搬遷到云南的北京林學院為基礎,于1973年組建云南林業學院,屬原林業部直接領導,面向全國招生,校址在安寧市溫泉鎮。

北京林學院于1978年確定遷回北京,原國家教委和國家林業局批準云南林學院在原校址獨立建校,繼續辦學。經原林業部批準,云南林學院于1983年10月改名為西南林學院。

原林業部于1985年批復同意西南林學院搬遷,1990年遷至現校址(云南省昆明市白龍寺300號)。

自2000年9月起,西南林學院實行以云南省為主管理,納入云南省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和高等教育發展總體規劃,與省屬地方高校享受同等政策和有關待遇。

2008年,國家林業局發文支持西南林學院更名為西南林業大學;

2009年,國家教育部同意在西南林學院基礎上籌建西南林業大學;

2010年3月18日,國家教育部正式同意西南林學院更名為西南林業大學;

2010年5月18日,西南林業大學正式成立。 據學校2014年9月官網顯示,學校設有林學院、生命科學學院、園林學院、機械與交通學院等18個教學單位,開設本科專業及方向72個。

學院 開設專業

林學院 林學、林學(經濟林)、林學(雙外語)、植物保護、森林保護、野生動物與自然保護區管理、食品科學與工程、地理信息科學、農學(藥用植物)

生命科學學院 生物技術、動物科學、應用生物科學、化學生物學

園林學院 園林、園藝、城鄉規劃、建筑學、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

機械與交通學院 車輛工程、交通運輸、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工業設計、機械電子工程、汽車服務工程

材料工程學院 包裝工程、木材科學與工程(材料工程)、木材科學與工程(家具工程)、林產化工(生物質化學工程)、林產化工(精細化工)

生態旅游學院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旅游管理、旅游管理(旅游地產)、地理科學、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

經濟管理學院 經濟學、工商管理、會計學、財務管理、農林經濟管理、農村區域發展

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環境科學、環境工程、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農業資源與環境、土地資源管理

土木工程學院 土木工程、測繪工程、森林工程(道路與橋梁工程)、消防工程、給排水科學與工程

藝術學院 環境設計、產品設計、視覺傳達設計、動畫

計算機與信息學院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技術和應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 信息工程)、電子信息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工程

人文學院 法學、公共事業管理、漢語言文學

理學院 信息與計算科學、應用化學、通信工程

外國語學院 英語、法語、泰語、越南語

體育部 體育教育

國際學院 漢語國際教育 據學校2014年9月官網顯示,學校教職工總數1178人。其中專任教師818 人,專任教師中,教授126人,副教授348人,博士生導師18名,碩士生導師有345名;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一層次專家2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3人,國家林業局跨世紀學術和技術帶頭人4人,國家林業局突出貢獻專家5人,云南省突出貢獻專家7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5人,享受國家林業局、云南省 *** 特殊津貼專家8人,云南省中青年學術、技術帶頭人和后備人才18人,云南省技術創新人才6人,云南省教學科研帶頭人15人,省級教學名師12人、省突專家2人。

省級教學名師(12人):李根前、邱堅、陳玉惠、文冰、王錦、杜凡、支玲、伍建榕、周偉、王克勤、胥輝、潘涌智。 樹木樹人、至真至善

“樹木樹人”集中體現了學校作為林業高等院校的辦學宗旨和特色?!皹淠緲淙恕保鲎浴豆茏印嘈蕖罚骸耙荒曛嫞鐦涔龋皇曛嫞鐦淠?;終身之計,莫如樹人?!薄皹淠尽笔橇謽I教育的特殊性和學科特色,“樹人”是高等教育的普遍性和根本任務。無論是“樹木”還是“樹人”,都是一個自然的歷史過程?!皹淠尽币浀闷痫L吹雨打的考驗,“樹人”要經得住社會實踐的檢驗?!皹淠尽笔俏髁衷杏砷L的根基,沒有1938年成立的云南大學森林學系,就沒有現在的西南林業大學?!皹淙恕笔俏髁职l展壯大的體現,沒有1978年獨立建校以來幾代西林人“自強不息、勵精圖治、拼搏奉獻、團結進取”的艱苦創業,就沒有今天學科多樣、設施完善、環境優美、人才輩出的西南林業大學?!皹淠緲淙恕?,既能較好地體現林業高等教育個性與共性的統一,突出學校的辦學宗旨和特色,還蘊含著學校孕育生成、幾經分合,從立校、遷校、建校到強校的發展歷程。

“至真至善”集中體現了學校的辦學理念和 *** 。學理在于求真,事理在于求善。“至真”就是要追求真理、學做真人,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言:“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至善”是指一種更高的道德境界和道德追求,旨在要我們善待萬物、追求和諧,出自《禮記·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至真至善”就是把崇尚科學、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與善待自然、追求和諧的人文精神相結合,是做學問與做人的更高境界?!爸琳嬷辽啤?,既是一種價值追求,又是一種行為規范。只有博學篤行,鍥而不舍,才能最終達到至真至善。至真、至善則至美,至美則和諧。追求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是學校辦學理念的核心價值;共建文明和諧校園,實現學校協調發展,是西林師生的共同心愿。“至真至善”,既順應了人類文明發展的趨勢,又體現了學校的辦學理念,還是廣大師生的行為規范。

校訓“樹木樹人 至真至善”,前后呼應,相輔相成?!皹淠緲淙恕笔寝k學宗旨和目標,“至真至善”是辦學理念和手段?!皹淠緲淙酥琳嬷辽啤保扔袑W校定位、辦學特色的凝練和概括,又體現出學校所承載的歷史責任和西林精神,還融會了中國傳統歷史文化與現代生態倫理精神。 說明:圖案由內外兩部分結合構成,外環內容為學校中英文對照規范名稱,內核為?;栈緢D形。基本圖形由上下兩部分共同構成一棵“智慧之樹”,凸顯西林以林學學科為主干、以生物環境學科為特色的大學風貌,上半部分云狀造型的樹冠,象征西林位于“彩云之南”的地域特征,下半部分由五本打開的書組成,象征西林深厚的學術文化底蘊。?;盏念伾捎么砩木G色,象征西林充滿蓬勃的生機和無限的活力。

寓意:圖案簡潔大方、特色鮮明、內涵豐富,象征西林以林學和生物環境類學科為根基的學科優勢,象征西林以培養綠色人才為己任的辦學特色,象征西林在“彩云之南”紅土高原上的巨大發展潛力,它是知識的階梯,是飛翔的鴻鵠,是綠色的希望,是一棵茁壯成長的“智慧之樹”。

《林業大學生之歌》

是一首由學校教師姚寧華(已離校)作詞、王紅兵(筆名碧波)作曲,歌頌林業大學生的原創歌曲。從1986年至1990年每年的植樹節前后,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和云南人民廣播電臺都把這首歌作為專題節目中的歌曲進行連續介紹和播出。

歌詞:

我們是青松 我們是白楊 理想的根須扎在祖國的土地上

太陽給予智慧 春雨給予營養

我們在黃金時代中茁壯成長

啊......啊......

太陽給予智慧 春雨給予營養

我們在黃金時代中 茁壯成長

我們在黃金時代中茁壯成長

成長...

我們是青松 我們是白楊 要把那綠色染遍祖國的山崗

千山林濤翻滾 四季鳥語花香

我們要為中華增添春光

啊......啊...... 千山林濤翻滾 四季鳥語花香

我們要為中華增添春光

我們要為中華增添春光

增添春光......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怎么樣?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還不錯。

“中南林科大”坐落于湖南省長沙市中南林業大學林業資質,學校林業科學特色明顯中南林業大學林業資質,是湖南省人民 *** 與國家林業局和草原局共建高校中南林業大學林業資質,湖南省省屬重點大學,本科一批招生高校,同時也是湖南省“雙一流”建設高校。

學校前身是創辦與1958年的本科院校湖南林學院,之后該校又合并中南林業大學林業資質了華南農林學院林學系,組建了中南林學院,在2005年,學校正式更名為中南林業科技大學。

學校簡介中南林業大學林業資質

現有各類全日制在校學生3萬余人,其中:本、??茖W生2.6萬人,研究生4000余人。60多年來,學校為國家及地方輸送21萬多名各類高素質專門人才,涌現出一大批優秀校友,為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進步做出積極貢獻。

學校擁有1個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2個國家工程實驗室,1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1個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2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個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等8個國家級教學科研平臺;建有省部級教學科研平臺64個。

圖書館建筑面積4.12萬平方米,實體館藏總量240.1萬冊(件);各類數據庫總庫60個,電子期刊5.1萬種累計92萬冊,電子圖書累計204.1萬冊。